非常感谢茗悦老师一周的陪伴,我们家的问题很多,茗悦老师不仅给予了我亲喂的信心,也让我掌握了许多哺...
谢谢老师一周的陪伴,细心的指导,解决了我的焦虑和担心...
非常感谢海云老师最近的陪伴,海云老师很专业、耐心、细致,最主要的是缓解了我好多的焦虑,告诉我不要...
真的是一次很好很好的体验,颠覆了我很多认知,我相信老是看小红书看抖音的妈妈都和我原来的喂养方式一...
刘老师很耐心,帮我提了很专业的建议。...
郭老师,非常专业,很有亲和力。这是第二次咨询郭老师,第一次是因为乳腺炎,这次为了断奶。在她的指导...
专业培训
专业培训
IBCLC系列核心课程
课程4
课程5
课程5
课程6
课程6
金牌妈妈
金牌妈妈
课程1
课程1
课程2
课程2
课程3
课程3
困难重重,母乳喂养举步维艰
抽丝剥茧,寻找问题根源
抓住问题根源,一举解决问题
初见成效,信心倍增
持续的陪伴与支持
“如果宝宝三个月的时候我能重视起来就好了。”
这句话是一位咨询妈妈发给我的,从这句话里能够感受到妈妈满满的后悔和遗憾,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会让她发出了这样的感慨呢?这一切还要从十二月底说起。
在十二月底,我接到一位妈妈的咨询,妈妈说宝宝从三个月的时候增重就很不好,四个月更是只涨了二两,因为很担心孩子的生长发育,所以才来平台求助,想要知道到底是什么影响到了孩子的增重。
和妈妈加上好友以后,她告诉我宝宝从出生后就一直有很严重的湿疹,去医院检查医生诊断为过敏,为了宝宝的健康,妈妈忌口了很多的食物包括鸡蛋、牛奶、海鲜、坚果、牛羊肉、菌类甚至还忌口了水果。看到这里,我真的很能够感受到妈妈的不容易,这么多的食物都不能吃,人生得多无趣,但这位妈妈她依然坚持了这么长的时间。
在这个过程中妈妈做出了很大的牺牲和努力,然而在五个月儿保时却得知孩子一个月才涨了0.2kg,这个时候妈妈彻底地慌了,医生给开了乳糖酶、止泻药、益生菌等等,但是妈妈还是不放心,于是找到了我们线上咨询团队,想得到更专业的帮助。
在收集到足够的文字和视频资料后,我先给宝宝画了生长曲线。
从这条曲线里我们可以看到,宝宝在4月龄-5月龄期间的曲线明显下降,跨越一个区间的波动最终快接近3%了,那到底是什么原因引起这样的波动呢?是因为医生说的过敏吗?还是其他原因呢?
所谓的母乳过敏,实际上只是对母乳中的某些蛋白成分过敏,比较常见的是牛奶蛋白,这种最严重的影响会有呕吐、腹泻、便血、严重湿疹且伴有生长障碍,所以这个宝宝会是因为这个原因影响了增重吗?但如果是过敏影响,那应该从最初就会展现出来,而不只是其中某个月突然下降;再者这个宝宝除了持续的湿疹以外,并没有其他的表现,精神状态也很正常,所以对此原因我保持怀疑。“母乳过敏”是母乳的罪过?只有停母乳一条路?
为了解开心中的疑惑,我在和妈妈视频的时候又进一步的收集了更详细的资料:宝宝在三个月时有过一段时间的腹泻,基本上半个月都没怎么涨体重,所以腹泻是造成孩子4月龄—5月龄只增重0.2kg,曲线明显下降的主要原因吗?可是宝宝是三个月的时候腹泻,如果有影响曲线,那也应该是3月龄-4月龄这期间的曲线受到影响,而不是腹泻后的第二个月,所以我们可以初步排除腹泻的影响。
和妈妈继续聊着,当聊到“什么情况下会给宝宝喂奶的时候”,这个时候“真凶”渐渐浮出水面:妈妈告诉我在宝宝四个月之前,其实她都喂得挺勤的,宝宝想吃了就会给吃,但是到四个月儿保的时候,儿保医生告诉妈妈这个月龄的孩子可以把喂奶间隔拉长到4个小时了,要规律喂养了,不然会影响宝宝的作息,于是妈妈就开始了3小时喂一次的定时喂养。
四月龄开始定时喂养,4月龄-5月龄这期间的曲线就一直下降,至此我们也可以基本确定影响宝宝增重的“元凶”了,那就是——定时喂养,限制宝宝吃奶频率。
既然确定了元凶,那应对方法也自然而然地更清晰了——丢弃定时喂养,顺应孩子的天性,按需喂养。
于是我告诉妈妈,重新去观察宝宝的状态,及时地回应宝宝的需求,主动的给宝宝提供乳房,在亲喂的同时配合挤压乳房来让宝宝吃到更多的奶。在尝试了几天后,妈妈告诉我宝宝吃奶的频率已经比之前多了好几次,同时宝宝最近几天的大小便也确确实实的比之前更多了,所以我们也可以确定在按需喂养后,宝宝的摄入量是有了显著的提高。
一月中旬妈妈又带孩子去做了一次儿保,这一次孩子只用了半个月就长了0.4kg,光从数据上来看,这半个月孩子的增重确实是很不错的,从生长曲线上也能看到曲线明显的回升。
当我把这个结果告诉给妈妈以后,她放心的同时又充满了深深地后悔,觉得是自己的原因耽误了孩子的生长发育,但是好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加强喂养,宝宝的曲线又重新回升,这也算是有所安慰的一件事。
为什么仅仅只是调整了喂养的模式孩子的体重就能有这么大的变化呢?
其实了解熟悉我们公众号的妈妈们都知道,我们一直都在强调,母乳喂养需要顺应宝宝的需求,按需喂养,不管是孩子多大月龄,这都是母乳喂养的基本准则,但是往往我们在做的时候并不会如此,有的是认知的偏差,有的是一些专业人士的错误引导。按需喂养,你真的了解了吗?
一岁以前,按需喂养除了能够给孩子充分的回应,给足他安全感以外,还能够最大限度地保证摄入量,即使在非营养需求的情况下吸吮乳房,他们也能多多少少吃到一些奶,来维持他们正常的生长发育,以此同时也能更好的去维持妈妈的奶量供应;而一岁以后,孩子会走出去探索这个世界,会经历各种各样的挫折,这个时候的按需喂养,就更多的是去减少孩子的压力,给他们更多的安慰和心理的支持。
所以,让我们抛开时间间隔,看到宝宝真实的需求,一起按需喂养吧!
今天分享的一个故事是一位咨询过我2次的妈妈,当第二次接到她的咨询时,我欣喜地发现,她变了,如果第一次咨询,她还是一个女孩的状态,那第二次,她就完全进入了妈妈的状态。所以,准确地说,她从一个女孩成长为一位母亲了,而且是一位能看见孩子需求的母亲。(以下咨询案例中的妈妈为化名,经妈妈授权匿名分享)
1
第一次咨询:混合喂养,不知能否实现全母乳
小玩第一次咨询是在产后23天,以上是她的困扰描述,可以看得出来,小玩努力过纯母乳,但是担心宝宝的生长发育,最终还是又加回了配方奶。我联系上小玩后,她把更多担忧的细节告诉了我,总结小玩的担忧有以下几点:1.宝宝睡眠时间不长、2.容易哭闹、3.吸奶器吸出来的奶量不多。
以上几点都让小玩很难相信自己可以喂饱孩子,再加上家人和月嫂的质疑,小玩顿失信心,越加怀疑自己,但是她仍然希望可以实现纯母乳喂养,所以,想看看能不能通过把奶量追上来就把这些担忧都解决了。
我收集了小玩的全套评估资料,发现她的奶量其实相当充足,主要表现在这些方面:1.充足的产奶“硬件”、2.自然的泌乳启动、3.宝宝的哺乳效率非常高,吸吮和吞咽的协调性相当好、4.尿量非常充足。
再结合其他的一些表现,比如,漏奶都可以接很多等等,可以断定,小玩的奶量不仅充足甚至超过孩子的需求,而且宝宝吃的也相当丰盛,宝宝的睡眠时间短、容易哭闹等表现均不是由于未吃饱的原因导致的。
我约小玩进行了一次视频的沟通,将我评估的结果和她进行分析,她很疑惑那为什么吃饱了,宝宝还不能睡很长时间,还那么容易哭闹,那么容易醒呢?
小玩的困扰,应该是大多数母乳喂养妈妈的典型困扰,因为我们期待中的孩子可能是:有规律地吃、有规律地睡、醒了就吃、吃完就睡!但现实中,母乳喂养的孩子可能是:吃着就睡、放下就醒就哭,继续吃又睡。
是孩子错了,还是我们的认知有偏差?乳房真的是只提供“营养”吗?母乳喂养只是为了让孩子吃饱吗?乳房给孩子提供的不仅仅是满足胃的需求,还有满足心理的需求,后者比前者的意义更重大,母乳喂养的核心并非只是吃到营养,如果没有对孩子的心理需求的满足,母乳喂养其实是并不完整的。孩子是通过吸吮时在乳房上吃吃睡睡跟外界形成很好的信任关系,从而与妈妈自然地形成母婴依恋。
如果我们只让宝宝从乳房上得到“营养”,而不提供来自乳房的安抚,孩子可能会表现出经常哭闹和难以带养的情况,让我们必须要寻求其他的替代安抚方式,而孩子一旦长期与除乳房以外的安抚方式形成了固定的联想,那乳房对于孩子来说意义就不大了,孩子可能就对吃乳房这件事没那么感兴趣了,甚至开始拒绝乳房。
小月龄宝宝在乳房上吃吃睡睡的是有原因的,而且意义还很重大:
1.为了构建自己需要的奶量:宝宝的食量在第一个月的时候是稳步上升的,宝宝频繁的吸吮可以给乳房发出充足的产奶信号,保护接下来的产奶量;
2.吃母乳本不就是一项由几十块肌肉共同协作的运动,是技巧性很强且很累的,所以需要边吃边休息,但这也恰恰是宝宝脸部肌肉锻炼的好机会,所以,亲喂的孩子,脸部线条会更好看,咀嚼能力更强健。
3.在妈妈怀里吃奶,听到妈妈的心跳、闻着妈妈的味道、感受妈妈的温度,没有哪个地方比这里更接近呆待过9个多月的子宫,没有哪个地方对孩子来说比妈妈的怀抱更安全,安全自然就容易睡着,乳晕散发出来的味道与羊水的味道很接近,宝宝自然会更喜欢这种吃着奶的感觉;
4.胆囊收缩素的(CCK)是一种可以催眠的激素,宝宝吸奶的时候,激素水平升高,自然会困倦,容易睡着,这是大自然的独特设计,让宝宝可以一边吃奶一边休息。
当我们了解到原来喂奶还有这么多额外的意义后,那为什么还要为孩子吃吃睡睡、吃奶时间长、放下容易醒这些现象产生困扰呢?大多数的妈妈会说:因为这样会影响孩子的休息、会养成不好的习惯、自己也不能好好休息。
小玩也有相同的困扰,所以我们这一周陪伴当中,我给她的建议是:和孩子一起休息!把喂奶时间当成是休息时间,推荐用后躺式以及侧躺喂!这并不会养成不好的习惯,而会养出一个更有安全感的孩子。
我们第一次详细的视频沟通后,小玩很快就实现了纯母乳喂养。在这一周的陪伴中,这位认真好学的妈妈一遇到疑问就来和我讨论,她一开始非常质疑自己的奶量不足,后来发现宝宝很多表现不是因为没吃饱所引起的,她开始相信自己有能力喂饱孩子。
2
第二次咨询:厌奶、奶量少了,想追奶!
背奶是很多妈妈在返回职场后,为继续母乳喂养做的选择,很多妈妈会在上班前作不少的准备,购买吸奶器、背奶包等等,可是当真正回到职场后,会发现现实很残酷,面临的是孩子夜醒增多、奶量下降等等问题。
这位咨询妈妈找到我的时候,是在背奶半个月后,她发现自己的奶量下降明显,每天吸奶量都在逐渐减少,在家为复工做准备的时候每次可以吸100多ml,可是上班之后最多只能吸60ml,还是在乳房有些涨或者是延长吸奶时间后。因为孩子月龄比较小,还不能添加辅食,家里的冻奶库存眼看就快没了,最近不仅背奶的量骤减,就连孩子夜奶也突然多起来,妈妈抱着试一试的想法找到了我们团队进行咨询,想要找找原因,如果可以她还是很想继续给孩子纯母乳喂养。
和妈妈联系上之后我收集了资料,了解到妈妈目前的一些基本情况,她是公司的普通职员,单位没有专门的吸奶场所,一般都是到卫生间吸奶,每天可以保证至少有三次吸奶的时间,每天到家后会给孩子进行亲喂。
收集完信息后,我们很快约了视频,在视频中我了解到妈妈在复工后,就一直在卫生间吸奶,每次吸奶的时间大概在半个小时左右,有的时候吸的太少会在延长一些时间,妈妈说每次一想到要去卫生间里吸奶,她心里都非常的不舒服,先不说气味不好闻,因为位置有限,每次有人进来她都会很紧张,担心长时间占用卫生间,会影响到其他同事。但是为了孩子的口粮只能继续忍受着,每次去吸奶都会处在一种很压抑的状态中,现在还越吸越少,更让她觉得沮丧,她说自己好几次都想过放弃,但是又实在是舍不得与宝宝亲喂时的亲密时光,就想在坚持一下,至少坚持到宝宝加辅食之后。
听完妈妈的描述,让我深深的感受到,背奶妈妈的不容易,这一份辛苦不仅仅是身体上的,更多是心理上的压力。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最新一季的《奇葩说》,有一期的辩题是关于妈妈的,总在宇宙中心呼叫爱的陈铭老师说了一个很残酷的现实,根据统计数据,截止到2019年,北京拥有的母婴室占全国排名第一,共计341个,排名第二上海301个,第三第四广州杭州只有一二百个,其他城市更是少的可怜。
而在有母婴室的城市,这些母婴室90%以上在机场、商场、博物馆和地铁站,写字楼里是没有母婴室的。
今天这位咨询妈妈的境遇其实就是统计数据中最真实的反馈,没有母婴室,只能悄悄躲在卫生间里吸奶,还要忍受着来自各方的压力,妈妈遭遇的奶量变少是有因可循的。
基于泌乳原理,想要乳汁有效的移出,需要先刺激出奶阵,所以很多吸奶器的运行中,都是先进行按摩模式再到泌乳模式,只有当妈妈身体越放松的时候,身体的激素才会越容易释放出来,奶阵才能更好的到来,让妈妈可以高效的移出乳汁。这位咨询妈妈每次吸奶的时候,身体其实是处在高度紧张的状态下,首先是整体环境,身处在卫生间中,各种嘈杂的声音、难闻的气味都是难免的,还会有多人在外排队等候给妈妈造成的心里上的负担,再加上乳汁的量的减少,妈妈不自觉的对自己的奶量产生怀疑,从而对自己没有信心,这些情况无形之中都在加大妈妈的压力,慢慢的吸奶效率就越来越低。
我针对妈妈目前遇到的情况,给出来咨询方案,并和妈妈讨论了方案执行的可行性,首先要调整的就是吸奶的地点,了解到妈妈的工作性质,以及同事对于她背奶的这件事态度都比较友好会给予她一定的支撑,她的工位也有一定的遮挡,并且她的吸奶器可以购买到匹配的免扶手内衣,综合这些情况给妈妈第一个建议是使用适合的哺乳巾直接在工位上吸奶,妈妈先是在家进行了尝试,发现使用哺乳巾可以完全遮挡住吸奶器,她决定在单位试一试,第一次尝试她很紧张,光做准备工作就花费了不少的时间,再加上一点小害羞,她很快结束了第一次尝试。
回家之后她和我分享了这次尝试的感受,她告诉我说虽然时间短,但是她明显感受到自己的心情要比在卫生间里吸奶好非常多,虽然有点小紧张,但是整体的感受和体验是好的,我鼓励她再接再厉,继续尝试,根据她的反馈,我们对吸奶前对准备工作进行了一些调整,她在家再次进行了提前的演练,第二天的吸奶比第一次顺利了不少,她也更熟练了,那一天她单次的吸奶量就提高到了最多一次吸出来了90ml,这让她对之后的背奶之路又重拾了信心,随着时间的推移,妈妈吸奶的量也开始稳步的增加,即使在咨询已经结束后我还经常收到妈妈和我分享的奶量提升的好消息。
整个案例中,造成妈妈认为“奶量下降”的最大因素其实就是妈妈在吸奶的时候,心理压力过大,完全不放松,导致奶阵没有很好的刺激出来,吸奶效率不高所以造成吸奶量逐渐减少,只要能让妈妈真正的放轻松下来,吸奶的效率就能提升进而增加奶量。
面对这么现实且残酷的处境,也许很多人会说选择奶粉就好了,干嘛让自己那么辛苦,直接喂配方奶确实是很简单轻松,我想每个选择背奶的妈妈肯定也知道直接选择配方奶会很轻松,可是为什么还是会有那么多的背奶妈妈在坚持着呢,最简单和朴实的原因大概就是爱以及想坚持母乳的信念吧,还记得我自己当时产假休满前,完全没有想过其他的选择,直接买了背奶包、储奶瓶等等东西,每天悄悄在一个杂物间背奶,那段时光虽然辛苦我却也收获了很多的幸福。
背奶不易,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找到合适的方法,会事半功倍。
有了孩子以后,妈妈也就有了软肋。我们最简单的希望,就是可以让孩子吃好睡好,健康成长。作为妈妈,奶水不足我愿意追奶,不管是混合着喂、还是全母乳,只要你可以吃饱就是我最大的心愿。可是,当妈妈奶水不足宝宝又不肯吃奶瓶的时候,这无疑对妈妈来说是一记重锤,会让妈妈感到无助失落和焦虑。
最近,我就遇到了这样一个案例。宝妈来咨询我的时候,宝宝刚满月不久,她告诉我,因为自己乳头凹陷,奶量不足,孩子月子里一直是瓶喂,奶粉为主,可是出了满月后,就逐渐不肯吃奶粉和奶瓶了,只愿意亲喂。但是因为奶量不够,孩子已经半个月没有增加体重和身高了,很担心孩子营养不良。她很着急,但无能为力,不知道还能做什么。
从字里行间,我深深感受到妈妈此时除了着急,也有着深深的自责。我们尽快收集了资料,并且约定了详细沟通的时间。
在收集资料后,我发现很特别的一点,宝宝在月子里是全瓶喂的。可是从妈妈开始可以给她吸出一些母乳给她喝以后,孩子就开始慢慢不喜欢奶粉了,并且即使一直是月嫂带她,孩子仍然非常渴望呆在妈妈身边,只有在妈妈身边才不哭。满月后月嫂走了,妈妈开始尝试亲喂,孩子便开始拒绝奶瓶,只想吃妈妈的乳房。这让妈妈觉得幸福,但同时也很疲惫,妈妈还尝试过让自己的朋友给孩子亲喂,那次亲喂宝宝吞咽的很急促(提醒:母乳共享须谨慎,深入了解看这篇共享时代下,母乳能否共享?),这些都让妈妈更加认为自己的奶量不够。所以她希望孩子可以除了乳房以外,接受奶瓶,吃饱肚子。年轻的爸妈两人就开始想各种办法,哄着骗着逼迫着,想尽各种方法让宝宝接受,但宝宝只要接触到奶瓶就会非常抗拒。
了解到这些信息以后,我陪着妈妈抽丝剥茧,一点点分析目前的奶量情况和宝宝拒绝瓶喂背后的真实原因。
首先分析了奶量目前的大致情况,以及可能导致奶量出现缺口的原因。只有准确评估了奶量的真实情况,才能一步一步完善追奶的方案;其次,结合宝宝生长曲线等资料,评估了宝宝目前的摄入情况,以及需要改善的地方,因为这才是妈妈最担心的地方。最后,分析了宝宝可能拒绝瓶喂的原因。
在妈妈提供的视频资料中我看到,宝宝有着明显抗拒的行为,但是因为担心摄入,爸爸“温柔而又坚定”的拿着奶瓶一次一次的放进宝宝嘴里,带有一丝强迫,而此时的宝宝已经不是月子里的她了,她有更强大的力量去反抗。
同时我发现,宝宝月子里虽然也是和妈妈在一个屋檐下,但一直没有机会吃妈妈的乳房,可是她仍然在为自己去争取机会留在妈妈身边,终于妈妈开始照顾自己了,并且愿意尝试亲喂,这不就是宝宝一直在寻觅,曾经求而不得的东西吗?因为得来的不易,所以不想再失去!这才是可能导致宝宝无法接受瓶喂的真实原因,她也许是害怕自己接受奶瓶后妈妈就不再喂奶了吧。
当我把我看到的,说给妈妈听,她明白了孩子为什么会拒绝奶瓶了,也为自己月子里没有坚持亲喂而感到一丝遗憾,更想把遗憾变成与爸爸一起努力。
在接下来的陪伴中,我们刚开始的尝试方向主要是增加亲喂有效性,按需给孩子喂奶,同时慢慢尝试瓶喂,不再强迫她。
刚开始的两天都不太顺利,宝宝在只亲喂的情况下,摄入不足,小便量很少,睡眠时间较久,妈妈也很着急,孩子仍然瓶喂接受度很差,但是她忍住了没有和爸爸再强迫孩子吃奶瓶。他们会很小心的安抚宝宝情绪,会等宝宝情绪比较好的时候再考虑尝试。因为小便不够,我同妈妈讨论并做了一些方案上的调整,在目前喂养基础上加强亲喂,同时增加了乳旁滴奶的补喂方式。也许有了新的方案让妈妈再次看到了希望,心情也放松了,可以更好的面对宝宝,也许是经过这几天不断的努力改变,即使给宝宝一直尝试瓶喂,但是没有放弃亲喂,也让宝宝慢慢不再恐惧瓶喂,在妈妈和爸爸的陪伴下,宝宝不但乳房吃的很好,也放松下来接受了奶瓶。妈妈和爸爸也终于松了口气。
在后续回访中,妈妈告诉我,目前虽然还没有实现全母乳,但也还在持续努力中,孩子现在已经完全同时接受亲喂和瓶喂了,每天的摄入情况也很好,她基本上不再担心孩子的摄入了。看到她可以放松的去面对孩子,不再因为担心照顾不好孩子而自责,不再是那个视频面前焦虑满面的新手妈妈,我也为她感到开心。
的确,妈妈奶水不足的情况下,孩子不吃奶瓶,作为父母来说,没有什么比当下更让人着急的事情了,甚至可能已经到达了崩溃的边缘。但这个时候,我们需要明白,孩子不愿意瓶喂,对亲喂有着强大的执念,他们同样也是在经历着巨大的挑战。
因此,这个时候,我们能做的,就是在当下尽量按照孩子的意愿去提供,也就是用耐心和爱去一点点灌溉我们怀中的小树苗。这个过程可能会让我们感到迷茫,失落,那就及时调整自己的状态,深信尊重与爱是喂养的底色,技术是为了更好的辅助陪伴与照顾孩子。宝宝愿意接受本能以外的喂养方式,是在深知它不会替代妈妈的信任之上。
经历风雨后,茁壮成长。